央广网上海3月15日消息(记者冯丽)春日午后,一辆贴覆着纳米级“隐形车衣”的轿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漆面如镜;同时,搭载高精度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汽车正在嘉定区城市道路上穿梭,精准感知周围环境……
这一“车衣”与“车的眼睛”的科技图景,是上海在全球产业链中勇立潮头的缩影。近日,央广网记者实地探访多家扎根上海的制造业企业,近距离感受“中国智造”的提质升级再加速。
打破垄断,定义行业新高度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隐形车衣”日益进入大众视野。在纳米新材料领域深耕多年的上海本土企业上海纳琳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纳琳威”),用“一张膜”打破国外企业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垄断。

“新材料的核心是技术自主权。”纳琳威董事长肖琳告诉记者,过去10年,纳琳威搭建了26个核心技术模块,完成了12个产业布局,“就像26个字母可以合成单词,这26个核心技术可灵活组合孵化新产业。”
为此,纳琳威建成全球领先的TPU漆面保护膜全产业链生态,月产能达300万平方米,被誉为“隐形车衣超级工厂”。工作人员介绍,其首创的防护蓝光汽车窗膜获得德国莱茵权威认证,推动行业从“基础遮光”迈向“健康防护”。
而在激光雷达这一“车的眼睛”领域,三位“85后”创建的禾赛科技,则以“摩尔定律”般的创新速度迅猛发展。

走进禾赛科技位于上海嘉定的参观展厅,超过1700项专利及专利申请赫然醒目,各式激光雷达展品让参观者忍不住驻足欣赏。禾赛科技项目管理总监孙文婷表示,通过自研收发模块集成化技术,禾赛将激光雷达体积缩小至可无缝嵌入车身,成本降低的同时,量产一致性和可靠性显著提升。
2023年,禾赛科技自建的麦克斯韦智造中心正式投产,这座投资10亿元、核心工序100%自动化的“黑灯工厂”,每20秒下线一台激光雷达。禾赛科技战略发展副总裁乐晓磊认为,对于车载激光雷达这个历史上从未经历过大规模量产交付的产品而言,快速迭代和质量把控至关重要。
双轮驱动,输出“中国标准”
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从“市场跟随”到“标准引领”,两家上海科技企业的全球化路径殊途同归。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纳琳威以“先业务后制造”的分阶段策略,构建起覆盖汽车、航空、建筑等多领域的出海版图。
在肖琳看来,“制造出海是更深的挑战”。纳琳威联合日本三井开发耐黄变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原料,并在航空减阻膜领域与中国商飞合作,将中国新材料技术推向高端制造。“我们在美国洛杉矶开办了海外工厂,从‘产品出口’向‘技术+制造出海’转型。”肖琳说。
禾赛科技的出海则更具“硬核”色彩。作为全球首家盈利的上市激光雷达企业,其产品已进入40多个国家,与22家车企的120款车型达成量产合作。
乐晓磊表示,2025年,禾赛科技预计交付量将达150万台,其中机器人领域超20万台。但比数字更深远的是其对国际标准的话语权——牵头制定中国车载激光雷达国标,代表中国主导ISO全球标准工作组,更将UL4700标准纳入美国国标。
生态赋能,贡献“上海智慧”
科技企业的崛起,离不开城市的创新土壤。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上海以政策前瞻性、产业链完备性和国际化视野,为科技企业提供独特优势。

3月10日,具身智能领域“硬核”企业智元机器人正式发布国内首个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GO-1)。它将加速具身智能的普及,机器人将从依赖特定任务的工具,向着具备通用智能的自主体发展。智元机器人相关负责人介绍,智元通用具身机器人累计下线超过1000台,运用于交互服务、柔性智造、特种作业等场景。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以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构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和用好未来产业试验场“揭榜挂帅”攻关、创新产品目录、投补联动、校企联合创新等机制,全面激活创新技术“出海”,离岸创新,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上海智慧”和“上海力量”。

更重要的是,上海培育了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文化。纳琳威从汽车膜跨界航空膜,禾赛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纳斯达克,智元机器人跑出具身智能加速度,背后是对技术长周期的耐心投入。这些企业用自主创新证明:只有深耕核心技术,才能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